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

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

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

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复制

完善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音频朗读

赏析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鹿、桂树、虫子等自然物象,反映了人世间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现象。诗人用鹿的自由和被捕获,比喻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与束缚。桂树和虫子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诗中对世情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复杂态度。最后,诗人以枯萎的树木作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复制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的赏析二
陈子昂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的鹿、桂树和虫子,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和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物象,表达了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同时,诗中对怨恨、亲密和爱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复制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陈子昂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鹿、桂树和虫子等自然物象,以及对世情、怨恨、亲密和爱的描写,展现了人世间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现象。诗中的“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一句,尤其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复杂。而“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富有哲理,是陈子昂诗歌中的佳作。

复制

译文

鹿在南山中自由地叫着,却因为罗网而遭受捕获。桂树在风中摇曳,树干中的虫子也在形成它们的生活规律。人们习惯于亲近世间的人情世故,追求荣耀和名声,却不知这些纷乱的追求会带来什么后果。怨恨和憎恨如果相互报复,亲密和爱也可能产生祸害。美丽的女子在瑶台上笑得倾国倾城,但最终美貌也会消逝。谁又能看见那些枯萎的树木,它们曾经也是生机勃勃的。

复制

完善

注释

呦呦:形容鹿的叫声。 南山:指南方的山。 鹿:指鹿。 罹罟:遭受罗网。 以媒和:用以引诱。 招摇:形容树摇动的样子。 青桂:指青翠的桂树。 幽蠹:指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 成科:形成一种现象或规律。 世情:指世间的人情世故。 甘近习:习惯于亲近。 荣耀:指荣耀和名声。 纷如何:纷乱的样子。 怨憎:怨恨和憎恨。 相复:相互报复。 亲爱:亲密和爱。 生祸罗:产生祸害。 瑶台:指美丽的楼台。 倾巧笑:形容女子的笑容倾倒众生。 玉杯:指精美的酒杯。 殒双蛾: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比喻女子的美貌。 枯城蘖:指枯萎的树木。 斧柯:指斧头和斧柄,这里比喻砍伐。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