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音频朗读
赏析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对昆仑山、日月、天地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对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思考。诗中“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因果循环的感悟。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的赏析二
陈子昂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哲理,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诗中的“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也隐喻了生命的循环和万物的相互依存。而“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宗教信仰的深刻认识。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陈子昂对宇宙、生命和宗教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昆仑山的描绘,引出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进而深入到对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探讨。诗中的“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一句,暗示了即使是宗教中的崇高理想,也可能隐藏着无知和愚昧。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译文
我观察到昆仑山的变化,日月在昏暗中交替升起和沉没。
日月的精华和灵魂相互交融,天地间万物生长。
孔子推崇太极的宇宙原理,老子则重视深远的玄妙。
西方的金菩萨崇尚义理,但真正的智慧却是无知。
一切现象的空无本质最终都将归于寂灭,因果报应又怎能确定?
儒家的教化虽然纷乱,但生与死却从未停止。
注释
昆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化:变化,这里指自然界的变化。
沦洞:指日月的运行,沦是沉没,洞是升起。
冥:昏暗,指夜晚。
精魄:指日月的精华和灵魂。
交会:相互交融,这里指日月的光辉相互辉映。
天壤:天地。
罗生:遍布,指万物生长。
仲尼:孔子的字,这里代表儒家思想。
太极:道家哲学中代表宇宙最原始的状态。
老聃:老子的字,代表道家思想。
窈冥:深远幽暗,指道家的玄妙。
西方金仙子:指佛教中的菩萨,西方代表佛教的发源地。
崇义:崇尚义理。
无明:佛教术语,指无知、愚昧。
空色:佛教中指一切现象的空无本质。
寂灭:佛教中指涅槃,即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缘业:佛教中指因果报应。
名教:指儒家的教化。
纷藉:纷乱,杂乱。
死生: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