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音频朗读
赏析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的赏析一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秋日的深深感慨与对远方的无尽思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联“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诗人以“临蒸”作为背景,这是一个充满炎热气息的地方,然而他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炎热而叹息。紧接着,他带来了秋天的消息——几行大雁已经南飞而来,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大雁的南飞,展现了季节的变换,同时也在劝慰人们,尽管夏日炎热,但秋天已经在路上。
颔联“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地貌和水文。东边的山峦像戟一样挺拔,显示出一种威严与力量;而南方的牂牁水则如汤般沸腾,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的热烈与活力。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颈联“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诗人转而描绘秋天的景色。蒹葭在秋雾中摇曳,发出淅沥的声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而橘柚则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玲珑剔透,色彩鲜艳。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喜爱与留恋。
尾联“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诗人以自我身份出发,表明自己并非只是白蘋洲畔的过客,而是对远方有着深深的思念与向往。他向潇湘之地寄去自己的远意,表达了对远方的期待与向往。这里,诗人通过“问潇湘”这一行为,将自己的情感与远方的景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壮丽与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喜爱与留恋,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远方的深深思念与向往。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的赏析二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诗人劝慰朋友卢衡州(衡阳旧名临蒸),不要叹息那炎热的地方,因为秋天已经到来,大雁南飞,可以传递问候。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描述了柳州(林邑)周围的山峰险峻如同利戟,而南方的牂牁江水则如同滚烫的开水,形容地势的险恶和气候的炎热。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这里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芦苇在秋雾中沙沙作响,而橘子和柚子的果实晶莹剔透,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诗人自比非是白蘋洲畔的客人,意指自己不在江南的美好景致之中,而是身处远方,但他仍然带着深远的情意问候朋友所在的潇湘(湖南的代称)。
整首诗通过对比柳州和衡阳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既有对朋友所在地的险恶环境的描绘,也有对秋天美景的赞美,最后以对朋友的深情问候作结,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情感的真挚。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柳宗元收到卢衡州寄来的书信后,以诗的形式回复。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首句“临蒸且莫叹炎方”暗示了诗人所在之地的气候炎热,但诗人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为报秋来雁几行”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秋天的期待。诗中还描绘了山的险峻、水的汹涌、蒹葭的朦胧和橘柚的晶莹,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虽然不是潇湘之地的常客,但仍对那里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译文
不要感叹我所在的南方之地气候炎热,我在这里为你报告秋天的到来,大雁排成几行飞过。山林地区的东边,山峰险峻如同戟一般,牂牁江的南边,水流湍急如同沸腾的汤。芦苇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含着秋雾,橘柚在夕阳的映照下晶莹剔透。我虽然不是潇湘之地的常客,但仍然带着对远方的思念和好奇,向你询问那里的情况。
注释
临蒸:指诗人所在的地区,气候炎热。
炎方:指南方炎热之地。
林邑:指南方的山林地区。
牂牁:指牂牁江,位于今贵州省境内。
蒹葭:指芦苇。
白蘋洲:指潇湘之地的一处风景名胜。
潇湘:指潇水和湘水,泛指湖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