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朝代:唐诗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赏析
翻译
注释
拼音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复制
完善
塞下曲-音频朗读
塞下曲-视频赏析
塞下曲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全诗以饮马渡水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诗人开篇即描绘了边塞的深秋景象,饮马渡水,水面寒风刺骨,如同刀割一般。这样的描写,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也渲染出边塞的荒寒气氛。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诗人继续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色,平沙之上,太阳尚未落下,临洮城已经隐约可见。这里的“黯黯”一词,既描绘了天色将晚的暗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压抑。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诗人转而回忆昔日的战争,长城脚下,将士们意气风发,英勇善战。这里的“咸言”一词,表现了人们对昔日战争的普遍记忆和赞美。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昔日战争的赞美上,而是笔锋一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黄尘弥漫,古今如一,白骨横陈,与蓬蒿混杂在一起。这样的描写,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呼唤。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回忆,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他赞美了将士们的英勇和豪情,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复制
塞下曲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通过描绘边塞秋日的景象,回忆昔日的长城之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首句“饮马渡秋水”,描述了将士们在秋天的河水中饮马,秋水寒凉,秋风似刀,突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第二句“水寒风似刀”,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边塞气候,寒风刺骨,令人感受到边塞的严酷。 第三句“平沙日未没”,夕阳尚未落下,沙场上的将士仍在辛勤劳作,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辛勤和坚守。 第四句“黯黯见临洮”,在暮色中远望临洮,黯淡的景象显得边塞的荒凉和孤独。 第五句“昔日长城战”,回忆起昔日在长城的战斗,人们都赞扬战士们的意气风发。 最后两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表达了战争的残酷,黄沙漫天,白骨遍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对生命的破坏。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秋日景象和回忆昔日的长城之战,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复制
塞下曲的赏析三
王昌龄的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诗中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寒冷和士兵的艰苦。接着,诗人以“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诗的后半部分“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回忆了过去的战争,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诗人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复制
在寒冷的秋天,士兵们饮马渡过河流,河水冰冷刺骨,寒风像刀子一样。在广阔的沙漠上,太阳还没有落山,昏暗中可以看见远处的临洮城。回想起昔日在长城附近发生的战争,人们都说士兵们的士气非常高昂。从古至今,战场上的黄尘依旧漫天飞扬,而战死士兵的白骨散落在荒草之中。
复制
完善
饮马:给马喝水。 秋水:指秋天的河水。 黯黯:昏暗的样子。 临洮:古代地名,今甘肃省一带。 长城战:指在长城附近发生的战争。 意气高:指士气高昂。 黄尘:指战场上的尘土。 白骨:指战死士兵的遗骨。 蓬蒿:一种野草,这里指荒凉的地方。
复制
完善
sāi
xià
táng
shī
wáng
chāng
líng
yìn
qiū
shuǐ
shuǐ
hán
fēng
shì
dāo
píng
shā
wèi
méi
àn
àn
jiàn
lín
táo
cháng
chéng
zhàn
xián
yán
gāo
huáng
chén
jīn
bái
luàn
péng
hāo
复制
完善
手机扫码分享
完善
*
邮箱:
*
验证码:
*
完善建议: